中國工程科技論壇聚焦先進制藥技術,院士熱議中醫藥
“醫學不等同于科學,中醫更不能以現代科學標準去評判。”4月27-28日,中國工程院第201場中國工程科技論壇——“先進制藥技術發展論壇”在天津召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樊代明院士的觀點得到多位院士贊同和參會代表的熱烈鼓掌。中藥創新和中藥制藥成為本次論壇的重要議題。
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院士,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副院長樊代明院士、秘書長鐘志華院士,天津市委常委朱麗萍等出席,來自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30余位院士,相關領域專家、學者近500人參會。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院士擔任論壇主席。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致辭。
桑國衛院士在《中國醫藥產業發展的創新需求與戰略》主題報告中指出,我國創新藥物發展勢頭好,但仍主要處于以仿制為主到仿創結合階段,醫藥產業發展亟需創新驅動。我國“十三五”新藥研發的重點包括抗耐藥微生物、新型疫苗、源于中藥的I類新藥、傳統經典名方的深入研究、中藥大品種的二次開發等多個方面。
樊代明院士就醫學與科學的關系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醫學不是純粹的科學,不能籠統地用科學規律來解釋醫學,尤其是中醫。西醫的整個體系是建立在科學體系之上的,所以常有醫學科學提法;而中醫整個體系建立在實踐經驗的歸納和總結之上,所以不常有中醫科學的提法。中醫注重整體,研究人體功能,而西醫更偏重研究物質。因此,用科學理論幫扶醫學,但不能束縛醫學;用科學方法研究醫學,但不能誤解醫學;用科學數據助診疾病,但不能取代醫生;用科學共識形成指南,但不能以偏概全。
張伯禮院士對此十分認同,他說,中醫藥要有自信,自信就是要有療效,醫學不等于科學,用現在的科學束縛中醫是不公正的。同時他表示,我國在國際上正在建立符合中醫藥理論的相關標準,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中醫藥,而將來一定會用標準引領世界中醫藥發展。
本次論壇還設立了英文綜合、中醫中藥與資源、化學與制藥工程、藥理學等四個分論壇。澳門科技大學校長劉良,浙江大學程翼宇,中國中醫科學院副院長劉保延、黃璐琦,中藥所陳士林、李川教授,中科院中藥標準化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果德安,全軍中藥研究所所長肖小河等21名專家做了精彩報告。多位非中醫藥領域院士主持會議,在聽完相關報告后,對中醫藥的科學內涵有了較深的認識,產生了濃厚興趣,也討論了共同研究的合作點。
同期還召開了大中藥健康產業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會。“大中藥健康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是中國工程院2013年立項的重點咨詢研究項目,由張伯禮院士牽頭,10余位院士和專家參與。該項目力圖摸清大中藥健康產業的現狀與問題,找出影響中藥大健康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提出推動中藥大健康產業健康發展戰略。
會議期間,院士專家還前往天士力集團、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進行調研,從分步實施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產品生產線整體升級等角度,對現代中藥制藥企業如何尋求技術提升和市場增長等問題提出了咨詢建議。
本次論壇聚焦創新藥物新進展及先進制藥技術前沿,圍繞我國制藥產業發展的戰略規劃、制藥技術的發展趨勢以及與制藥工業相關的化工技術、環保策略、科技研發等進行高層次學術交流,為推動我國從醫藥大國向制藥強國轉變,促進醫藥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提供學術支撐。中國工程科技論壇由中國工程院主辦,自2001年起已舉辦200場。本次論壇由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學部、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承辦,天士力集團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