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2年發表4篇CSSCI的經驗談!
首先,和很多人一樣,剛上研究生的時候我也迷茫過。我是跨專業讀的研——說的好聽點,是多學科背景;說的不好聽點,是半路出家,底子薄,樣子花啊!研一開學之后,和人家科班出身的一聊,哎,發現自己什么都不會,壓力很大。想看書,可不知道看什么好,確切的說是無從下手——西經,管理學,這些基礎課需要看,另外,還有很多專業課書要看。沒辦法,只好去找導師,希望能從導師那得到些建議——事實證明,這點很有用。導師告訴我:書是要看的,多讀書很好,但是沒必要全讀;精讀幾本經典專業書,然后以此為發散,擴展自己的知識面;另外,多讀讀專業類的期刊,了解學科研究前沿和方向。有了導師的指導,我開始了自己的讀書生活,研一基本上是這樣度過的。所以,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一點是:學會讀書,明確方向。即選擇性的讀書,精讀和泛讀結合,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性。
其次,多和導師溝通。不要認為導師不好接觸,也不要認為導師水平不行——任何一個導師都有他的長處,只是一些人一眼就看出來,一些人要慢慢的發現。我導師我還是很崇拜他的,經常和他溝通。研一上學期,我是每周五9點準時到他辦公室找他談話,自己最近看的書,遇到的問題,都和他說。每次,導師都是必答。當然了,有時簡短,有時詳細。不過,我敢說,能像我導師這樣每周都跟學生聊天的人不多了,我很幸運。一是導師肯聊,二是我自己主動。我導師還帶其他專業的幾個同學,他們2年來和導師見面的次數估計沒我半學期的多。我是臉皮厚,沒事了就去,有問題了就去。呵呵,收獲很大。因此,要告訴大家的第二點是:多和導師溝通,要主動去溝通,導師都很忙,主動定期約學生的導師是少之又少,所以自己一定要主動。
再者,多和其他導師聊。一個培養機構,導師一般也不少,找幾個和自己專業相近,學問做的好的導師,多和他們聊聊,向他們學習做學問的經驗,交流一下知識。要知道:思想的火花是在碰撞中產生的。研究生這2年,除了我導師,我和2名其他老師一直保持著密切聯系。一個是30多歲的博士副教,觀點新,思維密接,和這樣的人聊天,很有收獲。另外一個是我的計量經濟學老師,我研一的時候就請教她問題,研二課程結束的時候開始和她合作做統計局的課題。和她關系一直不錯,一是她沒帶學生,二是我導師在定量分析這方面不占優勢,而她絕對厲害,剛好可以彌補我導師這方面的不足。這就是我告訴大家的第三點:除了自己的導師,還要和其他老師多交流,但千萬注意要平衡好各方面的關系,導師之間是很忌諱學生亂串的,自己可別觸犯了這點。
第四點是寫論文。我第一次開始寫東西是研一下學期,導師教育廳的一個課題,急著結項,就讓我做了(他早評上正教,這種課題對他沒用),呵呵,我是戰戰兢兢,總算是完成了吧(當然,他沒少修改)。這次經歷可能對我專業知識進步幫助不大(不是我專業的課題),但是我知道了寫文章的基本“流程”:首先是有想法(或者叫靈感,感覺,方向吧),然后搜集資料,要大量搜集,不停翻看,發現其中的問題,這樣才有可能寫出東西,否則,自己想當然的寫,純屬閉門造車。
第五點是如何寫。很多人苦悶,不知道寫什么,我也深有這樣的體會。于是強迫自己去圖書館看書,后來發現看大部頭的書不行,要想寫東西,有靈感,還是得看期刊,專業的期刊,學科內頂級的專業期刊。有人曾經開過玩笑:做學問就是追星,要追學科最新的星,趕在最前面,那就是創新,就是研究方向。暫且不論比喻是否恰當,但是我個人覺得絕對有道理,而且是在自己經歷過那樣一個過程之后,越發覺得有道理。這也是我要告訴大家的第五點:多看專業頂級期刊,而且要看外文的;看期刊,不僅能了解前沿,而且能啟發靈感。
第六點是多看教材。呵呵,不矛盾,這是我反復體會出來的。剛起步開始的時候,基本經典的,然后擴展知識面,達到一定程度后,開始看專業期刊,有了靈感記下來,要敢動手寫,這樣才有手感;期刊上面會經常出現一些自己陌生的知識或是名詞理論之類的,這時候別輕易跳過去,要翻教材,自己給自己補課,這樣才有進步。也就是“教材——期刊——教材”不停這樣的反復進行,并堅持動筆,才有收獲。
第七點是記筆記。到現在,我已經記了2本多筆記了,什么都記,只要是自己敢興趣的,沒事的時候翻翻,挺有意思的。我有個習慣,是高中養成的,就是記筆記之前,會表上日期,長久下來,就成了一個“日記”:顯示日期,然后是當天自己看的書或是雜志什么的。呵呵,沒事的時候,一翻,就能知道自己那天干了什么。
第八點是會修改。自己的文章,要自己修改。寫好了,不是萬事大吉,沒事的自己改改,也可以發給導師,讓他幫忙改改。我之前的幾篇文章,都是導師幫忙改的,他提出修改意見,我再不停的反復修改,知道他說可以往外投了。再后來,就是我自己修改,覺得可以了再給導師他,呵呵,后來幾次,他基本看看,也不改了。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社科學術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