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科研效率提高 200%,從讀懂第一篇英文文獻開始!
文獻閱讀是科研工作者科研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小事」。
盡管如此,文獻閱讀仍是無數新老科研工作者的大煩惱!
是不是都關心這樣的問題「完成一篇論文,到底要多少篇文獻?」
根據課題研究的復雜程度,少則幾十,多則上千。
光是文獻閱讀就足以讓人頭禿,加上被選題、研究設計實施、統計分析、寫作投稿等各種吊打再到發表,經驗不足時往往都要耗費不止 1 年時間。
到底如何縮短時間,并有效提升文章的接受率呢?
必須是提高文獻閱讀能力啊!從讀懂文獻開始,從文獻中找到最佳選題、最合適的研究和統計路徑、最差異花的文章亮點寫作,才是最最最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提高文獻閱讀能力呢?終于,筆者在讀過了上千篇文獻后,吐血總結了?4?點建議,希望幫助其他同學有效提升文獻閱讀能力。
1合適的閱讀材料,分類閱讀
醫學文獻不同于其他閱讀材料,其內容專業性強、詞句難度高、科研方法邏輯性強。
常常聽到英語大牛說,讀懂了很多英文原著,卻始終讀不懂醫學文獻。
于是,在訓練文獻閱讀能力時,最好能有針對性地選擇自己所專研領域的經典文獻
一方面內容貼合自己的實際科研工作,同時文獻中關于詞句也非常實用,其次,經典文獻中的邏輯思辨方式和科研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提高醫學科研能力。精讀本專業的經典文獻,是提高文獻閱讀能力的第一步。
2把握文獻重難點,分級閱讀
文獻閱讀分泛讀和精讀。泛讀是指,只針對文獻中標題、摘要、方法以及結果等部分進行瀏覽閱讀。
然而,真正讀懂一篇文獻,更重要的是精讀。
精讀是通過對文獻進行點評和分析,梳理出文獻邏輯脈絡,區分重難點,最終實現分級閱讀。
此過程,是文獻閱讀能力提升的關鍵。只有真正讀透一篇文獻,才能讀透更多文獻。
3閱讀后思考與總結,目的閱讀
一篇文獻的閱讀,遠遠不止讀完一篇文獻。
讀完一篇文獻,還需要學會總結和整理。
讀完一篇文獻,將生詞和表達地道的句子總結出來,以便自己撰寫論文時候能應用之。
同時,還需要對文獻中的內容進行回顧和復習。可以給自己設計幾道思考題,在思考和總結中,真正讀懂一篇文獻。
4循環鞏固,反復閱讀
能力的增長需要反復練習形成長期記憶,閱讀能力的習得也一樣。
每隔一段時間復習一次,反復訓練自己的閱讀能力和邏輯能力,才能真正形成邏輯閱讀的習慣。
閱讀能力的訓練和提高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的也不止是時間,還有毅力和方法.
一個人孤軍奮戰,沒有導師的指引,沒有同學的陪伴,是很難堅持并真正學會的。
本文來源:科研論文時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