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目錄評價效度比較研究
核心期刊的概念起始于英國著名文獻計量學家布拉德福(S.C.Bradford)對文獻分散和集中的研究。1934年布拉德福首次提出文獻分散定律的基本思想。1948年布拉德福寫到:“如果將科學期刊按其登載某個學科的論文數量的大小,以漸減順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為專門面向這個學科的核心區和包含著與核心區同等數量論文的幾個區。這時,核心區與相繼各區的期刊數量成1:a:a2的關系”[1]。在此,布拉德福首次提出了“核心區”的概念,并且給出了劃分核心區的方法,進入核心區的期刊被視為該專業領域的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指刊載某學科學術論文較多的、論文被引較多的、受讀者重視的、能反映該學科當前研究狀態的、最為活躍的那些期刊。由此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只占期刊總數的小部分。因此,從大量的期刊中篩選出核心期刊難度較大。從核心期刊的概念提出以來,學者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評價核心期刊的方法問題,基本上經歷了由經驗法到專家法再到科學計量學方法的過程。起初是由圖書情報人員以工作經驗來判斷,但由于圖書情報人員的工作涉及的學科范圍很廣,自身知識結構存在局限,于是圖書情報人員就向相關專家學者咨詢或直接請專家在期刊征訂目錄上選擇有關學科的核心期刊,由于專家學者知識結構、個人偏好不同,核心期刊測定的結果因人而異。
自20世紀70年代始,我國開啟了對期刊評價的研究工作,隨后開展了對基于科學計量學統計分析的核心期刊的研究。目前國內比較成熟的核心期刊目錄主要有:北京大學圖書館等研制的北大版目錄、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南大版目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的社科院版目錄、武漢大學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研制的武大版目錄、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及其來源期刊等等,此外一些文獻也提出若干核心期刊方案,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DSSCI方案。這些目錄采用不同的方法遴選出的核心期刊源,各有其優勢,也各有不足之處,如何選擇合適的核心期刊目錄成為困擾圖書館藏人員、期刊管理和編輯人員、各級各類科研管理機構和部門、高校教師以及科研人員的一個突出問題。
1.在瀏覽器的地址欄上輸入“核心期刊”。當出現菜單后,點擊“核心期刊目錄”,再點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版)”,即可查閱各學科的“核心期刊”。若要查閱《光譜實驗室》,請查第4編:自然科學,再查“O6/O7—化學/晶體學”,第21號即是。
2.上中國期刊網,點擊“核心期刊導航”。1)在瀏覽器上進入中國知網(即中國期刊網)首頁。2)找到“學術文獻總庫特色導航”,點擊“期刊大全(9268種)”,進入“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3)點擊左側“核心期刊導航”,首頁出現后,找到“第四編自然科學(351種期刊)”,即可查閱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若要查閱《光譜實驗室》,請點擊“化學/晶體學類”,出現期刊的“圖形方式”(即期刊的封面)后,在第1頁的第3排左起第2圖即為《光譜實驗室》。點擊《光譜實驗室》即可查閱有關內容。目前,《光譜實驗室》是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cnki.net)獨家網上出版期刊,因而在其他網站上將有可能查不到本刊內容。
關于期刊評價的研究國內外已經存在不少文獻,主要是從定性分析的角度對核心期刊評價的作用、評價方法、評價指標、核心期刊評價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等方面進行研究,嚴重缺乏對核心期刊目錄對比的定量分析,尤其是關于核心期刊目錄評價效度對比的定量研究。本文以北京大學圖書館等研制的北大版目錄、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的南大版目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研制的社科院版目錄、武漢大學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研制的武大版目錄四個核心期刊目錄為研究對象,分別從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兩個方面對這四種核心期刊目錄進行優劣對比。在對相關論文質量評價指標的文獻回顧及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的論文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可以對期刊論文質量進行評價。
本文提出的分別使用被引次數指標與同行評議綜合指標對四大核心期刊目錄評價效度的對比分析方法,可以提供一種比較不同核心期刊目錄評價效度高低的具體方法。這一研究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對于核心期刊評價問題研究的相關理論。而且在實踐上,經過對比分析提出的評價效度最高的核心期刊目錄是一個可以直接為國內為文獻數據庫精選統計源期刊或圖書館館藏構建優選期刊提供參考,也可作為高校學位授予、職稱晉升、成果獎勵等的認定依據,能夠促進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擴大校內科研人員與科研單位的影響力,同時促進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