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論文寫作的六大問題
本文作者是原中國政法大學國際私法博士生張建。
一、從什么角度抓選題?
其一,追蹤學術前沿:既包括立法的,也包括實踐的。
單就立法而論,比如我所讀的專業既包括國內涉外民商事立法(例如2015民訴法司法解釋、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新規定、新復函),也包括國際條約與國際慣例(條約既包括國際多邊的,如海牙國際私法會議2015年國際商事合同法律選擇通則,也包括區域的,如2015年布魯塞爾條例I bis)。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國際統一私法協會的研究項目,有很多迫切需要學理關注與支撐的問題:跨國代孕、跨境旅游、文物追索等等。
切忌不要一味求新,把博士研究中的法律研究作成時效性過強或者純粹的政策研究。真正有意義的研究工作應當具有相當長期的啟發性。
前沿問題要結合中國實踐,諸如自貿區的涉外民商事法治建設;亞投行的國際私法問題等。
親身試驗:比較可行。例如北仲2015新的仲裁規則、2015海牙通則、2015最高院涉臺新規定、2015民訴法司法解釋
其二,對基礎理論、法理命脈的闡發。
法學是解釋之學,但對基本理論“推陳出新”并不容易。要具備比較敏銳的學術洞察力,而且要練就用理論解釋實踐的基本功。
范本:霍政欣:《論識別對象的再認識》/《沖突法之謎的經濟分析》
如果自認為有足夠實力,可以嘗試對基礎問題深入思考,但要能夠駕馭:比如涉外人格權的法律適用問題、國際私法中的強制性規定與公共秩序保留問題、國家豁免問題等等。
但是不建議去寫一些別人寫爛的老題目,除非你有新觀點,或者新思路,比如某人畢業論文寫《涉外合同的法律適用問題研究》,這題目估計三十年前國內就一籮筐了,英文文獻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如果以2015年《海牙國際商事合同法律選擇原則》為視角,那顯然是可以的。
其三,拓寬視野,以問題為導向。
以我所學的專業為例:宏觀國際私法的視野,開辟并探求新的知識和學問增長點,比如領事認證、領事保護、文物追索、航空私法等,這些問題專業性強,嚴格說不是純粹的國私,但是本來做研究就該以問題為導向而不是以狹隘的學科意識為導向,有必要把視野拓寬。
如果一以貫之堅持研究,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選題上的困惑-
1.自己本身尚未定好畢業論文的選題,但是方向性的目標確定了,希望能較早確定有價值、并且能夠駕馭的選題,之后將所有的精力全部付諸于此,及時更新并追蹤相關信息;
2.太有想法就相當于沒有想法,關注的新問題太多,太分散,我懷疑這不利于自己研究體系框架的搭建。
3.毫無想法,一頭霧水,不知道在自己的學科體系中有哪些熱點、前沿、基本問題。
二、找準選題后,從什么思路做研究?
其一,追蹤學術前沿,本就沒有蓋棺定論之說,可以做梳理;
其二,于無聲處聽驚雷——親身試驗:承認與執行相分離問題,被評為劍走偏鋒,但未嘗不值得挖掘。
其三,出奇制勝,用批判的態度看待熟識的學理,“商事仲裁協議的法律解釋問題”。
其四,初生牛犢不怕虎絕對是好事!
對所謂“權威學者”、“知名學者”的挑戰是個途徑,但是要慎重,建立在“知己知彼”,對對方的理論主張以及邏輯說理有一定程度把握的基礎之上。
三、如何應對一個給定的選題?
先去找找,這個領域的核心問題有哪些?哪些問題已經得到了解決,如何解決的?哪些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難點在哪里?我可以從啥角度下手,預計能夠得出什么樣的有一定可行性的結論?在做資料檢索時,通常涉及以下研究素材:
其一,相關基礎知識的工具書、教科書,這是問題入門的基礎,尤其應注重就基本概念與原理的理解,以避免學術硬傷或基礎知識式的錯誤;
其二,相關現行國內外立法、條約、判例等實證資料,必要時需溯源至制度發端的過程以及隨時代變動的軌跡,并有意識地去考察相關規則變動的背景資料,這一步是所有應用法學無法回避的研究環節;
其三,對國內外學理性文獻的收集、閱讀、整理、概括,此時的檢索應力圖窮盡相關權威、代表性資料,如專著、論文、可獲取的研究報告等,避免使自己的學術研究淪為空談,同時也通過這一步驟了解對相關問題現行學界已經進展到哪一步驟,哪些問題尚未充分開發,并與此同時進一步驗證自己所研判的問題是否真的具備理論與實踐意義;
其四,將視野展開,嘗試尋求適當的相關議題的外圍資料,廣泛涉獵非狹義國際私法學,乃至非法學的關聯文獻,是為論者提供充分說理與翔實論證的重要素材(何志鵬:《國際法方法論》)
在選題時要對以上幾方面下足功夫,同時檢驗自己的選題是否有意義,還是本就在幾十年前已經被國內外證成過的偽問題。除了多閱讀、多搜集資料和信息外,沒什么捷徑,這些也沒辦法找人代替,必須親力親為。并且,決不能局限于自己的專業領域小圈子。“汝欲學作詩,功夫在詩外”(肖永平:《法學學習與研究方法》,第57頁)。
事實上,霍政欣老師也是強調大家拓寬視野,歷史的、文學的、政治的、國際關系的、法律史的,甚至文言文的,都要去試著閱讀。厚積薄發,底子打牢了,無論做什么選題的研究都是有益無害的。
另外,高健軍老師給我們的警醒:在做資料檢索和分析的這個過程中,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所以,不要拖拖拉拉,要盡可能窮竭所有可查到并且有價值、有含金量的信息。事實上,在資料窮竭這方面,我也沒做到,但應該是個努力的方向。
四、對撰寫開題報告的建議:三部分挺重要
其一、是你的選題意義和文章大綱,即三級目錄,這個重要性自不待言;
其二、是你的創新點;
其三、是你將使用的方法。
對于很多法學領域包括傳統國際私法的學理框架及其分支多已成型,而學術研究以創新作為衡量水平高下的標桿,這意味著對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么研究素材上需密切關注相關前沿,要么研究方法需有別于已有的成果,要么觀點需有新意、論證思路需有獨到思考。
總之,如果不能說出自己的研究創新點,或明確指出自己的研究與既有的研究相比有哪些知識或學理增長點,則這份研究成果很難說是符合基本學術規范的產物。五、方法論層面
其一,方法case method:從判例研讀的角度尋找問題點,需要理論框架作為支點;normative method:從規范分析的角度去找感覺,但是得先縷清楚制度走向的來龍去脈,不妨從文獻綜述開始做起;empirical method:實證方法的專業性很強,用得好可以獨樹一幟,但是入門不容易,入門如:郭云忠《法律實證研究導論》,范本如:宋連斌《申請撤銷執行仲裁裁決:現狀、問題、建言》。
其二,覺悟
青年學者得嘗試做微觀研究,別做“萬金油”;筆桿子得磨出來,多讀多看多思考多寫作才是王道。實在是沒有選題,那你就去追蹤最新的學科論壇,看看推薦選題。
六、學術訓練的幾點基本要求
其一,掌握基本的規范,包括引注規范、寫作規范、文字規范、邏輯規范等等。典型的例子是寫摘要要凝練清晰、文字表達要準確、結構安排要有邏輯,追求所謂“信達雅”。這些是需要打磨的,也是要琢磨的。
其二,要有創新意識,寫作或做研究之前,先考慮清楚,與已有的研究成果相比,你的研究報告或學術論文可有新意?如果單純是資料的堆積,那不如不做,否則終會淪為垃圾。
其三,選題清楚——思路或視角有新意——資料收集做扎實——用符合研究的方法做資料的分析與運用——合邏輯地有論據地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的研究就最起碼做到合格的研究了。
曲新久:什么是合格的結課作業?拆除文章所有引自他人的觀點、文獻、注釋,仍然能留存你自己的中心命題、結構輪廓、論證思路,那這就是合格的。
有幾點教訓與大家共勉:
1、學習如何去做學術論辯,關心動態,別一味追捧所謂“權威”。
2、嚴禁閉門造車,多聽學界聲音,知根知底、知己知彼是法科生的必修課,要值得在這個領域的大牛在“說什么”、“怎么說”、“針鋒相對的爭點是什么”。
3、尋求良性循環,找準某個具體選題后,做連續性的研究。
4、切忌浮躁,信息化時代資料泛濫,既是好事也是壞事,我們可以借由網絡或圖書館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也可能有更多的雜亂材料或粗制濫造的文獻遮住雙眼,要擦清雙眼、學會辨識。
5、要適當參加有益的論壇或會議汲取有益信息,但別跟風,要找準干貨,不是什么都適合。
寫作常犯的毛病:
1、寫論文或課題報告時,要涉及同一中心主題下的不同問題,在各段落和結構分層后,不同節之間割裂現象嚴重,不同段之間關聯性不強,思維跳躍性太大,很缺乏銜接和邏輯關聯。
投稿三次都失敗的例子:《國際投資仲裁的管轄權與雙邊投資協定的解釋問題探析》,三投三拒。根源在于選題和結構,本來就在討論兩個問題,不可避免割裂的痕跡很重。
2、真問題的學問,有見識的思想性研究,應該是闡釋性的,而不是建構性的。什么是闡釋性的呢?對某個義理或概念的深入透視,比如《論國際私法中的分割方法》、《效率違約的比較研究》、《美國民事訴訟管轄權探究——兼論對Personal Jurisdiction的翻譯》,小問題可以挖得很深。
盡量避免單純以建構性的方法對某項制度進行空談,從概念、特征、其他國家的域外實踐、中國應不應該采用等等,這種研究司空見慣。
如何錘煉寫作功底?
可以通過“讀書札記”的方法,真正一篇優秀的讀書筆記是需要下很大功夫去完成的,既要深入將所讀書目把握精準,又要有獨到的想法。
另外就談到閱讀,在我的專業做國際私法的研究就要去嘗試讀外文著作,但外文著作和論文也有學術垃圾,怎么鑒別?我也很頭疼。
中文著作當然也要讀,要去讀些真正有營養的作品,比如許慶坤:《美國沖突法理論嬗變的法理》,準備考研復試時讀了兩遍,讓人心潮澎湃。
再就是學科領域確實有代表性的東西,比如Alan Redfern Martin Hunter的國際仲裁、Dicey Morris論沖突法等等。
好的案例分析的寫作,如果得其門道,也是個相當不錯的練筆途徑。
事實上,不管你的研究興趣是哪方面,都會發現存在大量值得考究的案例,而且其中信息量很豐富,比如:最近被荷蘭法院撤銷的尤科斯訴俄羅斯500億美元仲裁案,荷蘭的判決書有80多頁,我連續讀了三天,讀完以后嘿嘿一笑,豁然開朗,整個投資仲裁撤銷程序以及ECT的臨時適用機制就了解了一大半,很有成就感的事。